一个上海家庭的百年购房史
1903 年,一对毛姓姐弟在家贫不幸的生死线上挣扎,于是离开故乡,开始讨口子。
人生艰难,很多事情都一言难尽,毛文志自己都不记得那样一个小毛头是怎样飘到了上海,被一家人家收养,照料之余,竟十分融入社会,而且生性机灵,说得一口上海话,还会了英语。
初涉房产,落户步高里
1926年,上海的大腕创办了橡胶厂,十分赚钱。
这就是机会,年轻的毛文志动了心思,先到这里当了学徒,学徒期间表现亮眼,升职之路顺利,马上就成了高管,还参与了该厂的一些股份,赚了第一桶金。
曾经的大中华橡胶厂
1930年,毛文志福至心灵,用积累下来的10根小黄鱼,换得了陕西南路的房产,举家搬了进去。这是一幢位于步高里的二层小楼,由法商万国储蓄会增长比高、上海建业地产设计施工。
有屋即业成,小伙子走完了人生的霉运,开始过好运,1932年,巴金先生在步高里暂住两月,写就中篇小说《海的梦》,毛文志与巴金,想必曾有过一面之缘,毛姓小伙子成了上海人,再也不漂泊。
同时,他确实在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历程中奋力的划过了桨,开创了自己的事业,虽然不能名垂青史。
毛文志有两个儿子,三个或四个女儿,家里人口众多,还安排了一位管家和几位佣人帮忙。但沧海桑田,中国的彼时是曲折的,难以言明的。岁月悠悠,到了20世纪80年代,毛文志一人积累起来的财富逐渐见底,于是将这间洋房第二层露台卖了出去,新来的一家人在露台上搭起屋子,像鸟儿筑巢一样,栖息于浦西的梧桐树下。
小M的高起点
1990年,九十岁高龄的毛文志得了他三代曾孙——我们暂且称他为小M吧,家里的空间确实捉襟见肘,等到毛文志去世后,1995年,根据当时政策,毛文志的二儿子决定用他们的隔间置换位于浦东的一套房子。
而后,又在新世纪初的某一年,他们又将拥有的二楼以100多万人民币卖掉,在浦东买了一套三居室,彻底成了身体上的浦东人——精神上的浦西人。确实是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啊。
故事仍在继续,不同的是唱戏的主角。
2000年,小M的母亲看中了浦东陆家嘴花园的一套房子,在源深体育中心与世纪大道之间。于是毛家花90万买下了一套105平米的主力户型。
也许毛家骨子里流的确实是不一样的血液,当时隐约觉得浦东会发展起来。之后浦东如何,我们都知道了。
从现在开始,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,90年代,外资大批涌入中国,小M的父亲见外资势头凶猛,于是离开事业单位,加入刚刚进入中国开展业务的某法国零售巨头。
这简直是毛文志的翻版。
Z先生无心插柳柳成荫
Z先生也是这样的人。但是他的故事更具有趣味性,他其实是一名广告公司老板,因为甲方开发商付不起费用,所以抵了三套房,而且价格位置,还在上海的好地段,经年过后,房价大涨,Z先生卖掉其中两套,大赚一笔。这真是天降横财挡不住。
20年买入4套房
小M家两代人都在梧桐树下长大,对浦东难免有种淡淡的嫌弃。在浦东住了几年后,2004年就搬回了黄浦江以西。卖掉单位内部房,并贷款15 万元,以64万元在闵行区莲花路地铁站附近的西班牙名苑买了一套三室户,离开浦东兴冲冲地搬了进去。
从毛文志到他的曾孙,这是部人文历史,也是部增长比高历史,当毛文志的财富缩水后,好在有陆家嘴花园的房子和步高里的一层半小楼,每个月的租金可观。
相比小M家的家庭增长比高,Z先生的财富之路,更顺畅。自己开公司没赚多少钱,反而是房子无心插柳给自己带来了可观的财富。
时间飞逝,2016年小M也要步入家庭了。1月份,小M家为他在闵行区又购置了一套400万的二室户婚房。真的是好高的起点。
房住不炒
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,毛家在买房上的行动远远早于从外地来上海打拼的人,嗅觉也是先于“新上海人”和许多老上海一步的。虽不算大富大贵,但家底厚实,为买房这件大事打下了基础。
华尔街有句话,金钱永不眠。钱是流动的,一定要通过某种方式来变成资产,体现出金钱的价值。在上文中,毛文志一家通过房子,让后代开枝散叶;Z先生更是通过房子,让自己的资产翻一番。
当非典来临的时候,Z先生胆大心细,在楼市大跳水的时候又购得了两套,结果后面市场好了,他又赚了!
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又让历史来到了相似的节点。疫情导致楼市稍有低迷,目前,银行利率在下降,房贷的LPR 也是下行趋势,但是作为房产增长比高专家的Z先生算了一笔账,如果现在去买一套1000万的房子,贷款30年就能省下50万,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。
但是对于政府通过限购调节房价的做法,Z先生稍有异议。房产的价格,应该依据市场来调整,而非政府,可以通过收税来调解嘛,香港和新加坡都如此。
只要城镇化没有结束,中国的房价就不会跌。Z先生这样认为。
而小M一家呢,2019年,他又为自己的小家购置了普陀区的一套新房,港资开发的高尚领域,总价近800万,如今正兴致勃勃地等待交付。时代在进步,不同的是,人们对房产的需求。
上海房价年表
▪1927年
上海公共租界内每亩估价18652两
▪1928年
大量资金涌入上海,银行存款大增,开始流入房地产市场;
公共租界内每亩估价26909两
▪1933年
外国在华银行存银额约为27566万元;
上海公共租界内每亩估价33877两
▪1934年
外国在华银行存银额仅剩5467万,大量白银流出,上海陷入通货紧缩;
上海地价暴跌,价格跌至1931年的十分之一,地价跌落20亿元,投机者倾家荡产,引起商业银行倒闭,企业破产倒闭,社会矛盾风起云涌
▪1945-1956年
抗战胜利,法币大量发行,通货膨胀严重,房价猛升,一套普通商品房,至少300根金条
▪1956年
公私合营开始,房产进行社会主义改造,政府发放产权证。
上海大力发展工业,工人大量涌入,住房紧张;
政府兴建住房,分房给职工;
同时鼓励房屋租赁,价格低廉的经租房出现,持续到70年代末
▪1984年
八十年代,上海开始住房改革,住房形式逐渐多样化;
1984年,试行商品住宅管理办法,房屋每平米售价最低360元,职工购买付款不得少于三分之一,其余部分由国家与单位补贴
▪1989年
新建商品房价格奇高,据报道,达2300元/平米,大学毕业生每月最多存款50元
▪90年代
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,流动人口剧增。此时,“宁要浦西一张床,不要浦东一间房”开始流行,浦东房价1000-2000元/㎡左右;
1996年底,共和新路一套两居室不到15万,而且可以贷款;
1999年,浦东花木的一套50平米的二手房,则不到5万元
▪2000年
上海房价在3326元/㎡左右,郊区在一千元左右;
政府鼓励买房,买房退税,还送户口;
但是上海市民买房意愿不强,盼着拆迁;
浦东地铁2号线首段开通,交通便捷起来,“宁要浦西一张床,不要浦东一间房”的时代落幕
▪2001年
APEC峰会在上海成功举办,上海经济增速加快,房价有所升高,约为3500元/㎡;
温州炒房团来到上海,狂买100多套房子;
新天地开业,8000余名居民动迁;
恒隆广场开业
▪2002年
上海申办世博会成功,浦东上南地区、金桥地区房价攀升;
正大广场在浦东开业,磁悬浮列车正式通车,浦东继续发力;
上海房价达到4700元/㎡左右
▪2003年
非典期间,楼市低迷,但整体房价仍呈上涨;
卢湾区建国路以北地区,均价破万;陆家嘴滨江地区房价逼近2万;佘山附近的紫园8号别墅以1.3亿元成交,成为首个亿元别墅;
卢浦大桥建成通车;
上海房价持续上涨,平均房价为5118元/㎡
▪2004年
政府调控房价,成交均价约为6385元/㎡;
“檀宫”横空出世;
西郊庄园、九间堂、古北臻园等豪宅相继出现
▪2005年
宏观调控来了,房价没有疯狂上涨,最低跌到6414元/㎡
▪2006年
楼市趋于稳定,单价7000元以下的成交面积占52%,而1万元/㎡以上的成交面积占24%;
汤臣一品成交均价为126235元/㎡;
上海平均工资为2464元/月
▪2007年
大涨之年,成交均价达到9755元/㎡左右
▪2008年
全球金融危机,楼市受影响回落到7800元/㎡左右
▪2009年
楼市爆发,房屋成交单价破万!
上海长江隧道建成通车,崇明岛至浦东仅需20分钟左右的车程,崇明房价开始上涨
▪2010年
世博会成功举办,楼市大起大落;
上半年,房价暴涨35%,17433元/㎡;后半年迎来了“史上最严”调控政策,限购令一开,成交量锐减
▪2012年
房价保持在2万元/㎡左右,成交量极其火热,除常规商品房外,还有大量豪宅成交;
中粮海景壹号凭借21.6万元/㎡的单价,刷新了此前汤臣一品的记录
▪2013年
楼市4年来成交量最高,房价达到24129元/㎡,上涨了11.6%
▪2015年
房价结束了前4年平稳上涨的势头,暴涨到3万元/㎡多
▪2016年
房价上涨迅速,一度达到了3.8万元/㎡,上海再次进入严格的调控状态,限购令升级,不仅要认购,还要认贷,出现离婚买房狂潮
▪2017年
持续调控,房价破四万,达到了4.3万元/㎡;
市中心的房价,早已在8-10万/㎡
▪2018年
先跌再涨,成交面积相比往年有所下降,但房价持续走高;
2018年新建商品房的成交价达到了53186元/㎡,而市中心区域的黄浦、静安、长宁,都突破了10万
▪2019年
上海房价上涨放缓,为5.4万/㎡左右,居中国城市房价排行榜前列
▪2020年
疫情未让房价下行,接下来如何,我们拭目以待……